鉴别党性,尤其需要一份耐心,穿透一时一事的表象,看清干部履职的“一贯底色”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确保选出来的干部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关键在于将党性鉴别功夫下在“常”“长”上,既融入日常、细微观察,又跨越周期、持续考量。
辨于关键时刻。实践反复证明,重大任务、突发事件、复杂局面,正是检验党性的“考场”。越是急难险重的“试金石”,越能照见党性的成色。总有一些干部,地震灾害突袭时,第一时间奔赴抢险一线,在断壁残垣间排查险情、搜救被困群众,用“我先上”的无畏担当撑起生命防线。抗洪救灾时,扛沙袋、转移群众,哪怕浑身泥泞也不退后,以“跟我来”的冲锋姿态彰显初心。相反,少数干部面对考验时畏缩不前、推诿扯皮,把客观困难当借口,将个人安危放在首位,党性的薄弱在关键时刻暴露无遗。要紧盯重大任务、突发状况等“关键节点”“关键场景”,看干部是否能扛硬活、打硬仗,让关键时刻的表现成为党性鉴别的“硬依据”。
见于一贯表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鉴别党性,尤其需要一份耐心,穿透一时一事的表象,看清干部履职的“一贯底色”。既看“八小时内”的履职成效,也看“八小时外”的言行操守;既看顺境中的工作状态,也看逆境中的政治定力;既看对上级部署的执行力度,也看结合实际的创新深度,让长期表现成为判断党性的“活档案”。鉴别党性,并不止于“看一时”,更在于通过蹲点调研、日常随访、跟踪问效等方式,从“一时”看到“一贯”,从表象挖到本质,让长期表现成为判断党性的“活档案”。
识于细微之处。党性看似“无形”,实则处处“有形”。面对群众时,是耐心倾听诉求、主动协调解决,还是敷衍应付、摆官架子?处理工作时,是精益求精、严把质量,还是敷衍了事、打马虎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节”,恰恰是衡量党性最真实的“晴雨表”。对组织部门而言,了解一名干部,既需要放眼全局的“望远镜”,也离不开观察细微的“显微镜”。真正可靠的判断,往往就蕴藏在党员干部对待群众、对待工作、对待名利那些自然而然的态度行动里。用心感受、研判这些日常“小节”,党性鉴别工作也会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童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