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科学布局和动态优化相结合、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相结合,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小而美”项目是指资金投入较少、聚焦民生的小型工程项目,相对于大型工程建设,“小而美”项目因轻量化投资结构更具灵活性。
云南在推动“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目前,云南省计划统筹在南亚东南亚与13个国家实施50个“小而美”民生公益项目,惠及境外67个国外社区和村寨,13所大、中、小学,直接或间接受益人群近140万人。绿色能源项目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低碳转型国际合作趋势下,大力发展“小而美”绿色项目,加速绿色技术在地化应用,可以实现云南与周边发展繁荣,增进国际合作与互信。
“小而美”绿色项目国际合作的意义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向沿线国家输出绿色能源技术和产品,助力全球低碳进程。
从经济层面来看,“小而美”绿色项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可靠的投资回报,为合作地区注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活力。不仅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为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从社会层面来看,“小而美”绿色项目通过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供应,缓解了资源分配失衡引发的结构性冲突,提升了共建国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了社会的宽容度,促进了共建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环境层面来看,“小而美”绿色项目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小而美”绿色项目国际合作现状分析。2022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显示,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一大批标志性能源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绿色能源投入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项目、光伏电站项目、电站环保改造项目等。“小而美”绿色能源项目,大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以及美洲。其中,巴基斯坦是承接绿色能源建设项目最多的国家,呈现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这种分布格局既体现了共建国的环境治理需求与中国技术优势的互补性,也反映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项目合作数量来看,呈现先增后减的分布形态。2000年至2006年合作数量较少,整体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至2009年合作数量增长较缓,2010年至2013年开始快速增长。2014年至2017年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并在2017年达到了顶峰。这一增长得益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及中国绿色技术输出能力提升。2018年之后合作数量减缓,“小而美”项目合作向精细化转型。从项目类型上来看,各类能源发展呈现差异化演进路径。水力发电作为早期主导型可再生能源,在2000年至2004年项目新增数量较稳定,2005年至2012年波动较大,并在2013年达到了高峰;2014年起,项目新增数量减缓。太阳能项目数量自2001年以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在2013年和2015年达到了阶段性峰值,此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风能呈现渐进式增长特征,2001年至2010年新增数量较少,从2011年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了高峰,此后出现小幅波动。光伏项目数量从2010年开始逐渐增加,并在2013年至2018年出现小幅波动,从2019年开始新增项目数量减缓。其他能源类型如核能、海洋能等,由于安全性和技术门槛的高要求,项目数量相对水力发电、太阳能等项目较为有限;生物气体、地热能等前沿技术尚处于试点阶段,项目数量较少;天然气2011年后开始发展,2019年数量激增;生物质项目作为绿色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分布较为分散。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小而美”绿色项目落地,推动共建国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5年—2030年,“一带一路”沿线清洁能源投资将突破1.2万亿美元,其中分布式光伏、微型电网、生物质能等小型绿色项目占比预计提升至35%。这类项目通过微型化布局、轻量化运营、绿色技术升级正形成多层次合作网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探索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能源转型新范式。
再来看“小而美”环保项目。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小而美”环保项目的数量来看,整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2001年至2005年为起步阶段,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2008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和2019年达到了阶段性峰值。从合作金额来看,合作总金额超1亿美元。环保项目合作金额差距较大,最低的项目金额用于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最高的项目金额用于亚的斯亚贝巴河岸绿色发展项目。金额排名前10%的项目贡献了超总金额40%的总资金,而尾部50%的项目不足总金额的5%。这种分布结构反映出环保项目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方面,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项目获得了大额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仍有相当数量的小型项目在不断开展合作。这既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需系统性大规模投入的现实需求,也反映出环境治理在基层落地时需要精准滴灌的特殊性。
“小而美”环保项目以解决具体环境问题为导向,既满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差异化治理需求,又通过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凭借技术适配性强、资金效率高、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
推进“小而美”绿色项目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小而美”项目与大型项目协同发展。“小而美”项目是大型项目建设成果在微观层面的效果体现,大型项目为“小而美”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基础设施先行的条件保障。应明确大项目的核心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其为云南周边区域提供清洁能源技术标准、运营经验与市场渠道等溢出效应。并且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资源共享,在周边区域及产业链上下游布局适配性小项目,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效益叠加,形成“以大带小”的辐射效应。
多元主体协同赋能“小而美”绿色项目。政府、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可以形成资源整合与风险共担的显著优势。各国政府定期对话,增进交流减少政策冲突。发挥多元主体覆盖层面广的优势,充分调研了解当地需求、语言、宗教、习俗等,打通沟通屏障,确保“小而美”绿色项目顺利实施。
“小而美”绿色项目在地化调整方案。在地化调整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做到需求本土化,提升项目适配性。同时要注重与共建国政策衔接,实现与其能源规划目标一致。这必然要求项目前期调研足够充分,深入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需求,使“小而美”绿色能源项目合作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发展。
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税收激励层面,针对合作“小而美”绿色项目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融资支持层面,可设立省级的国际合作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跟投”模式撬动多元化资金,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预期与投资者信心。技术赋能层面,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适配本地场景的绿色新技术,整合产学研资源搭建区域性技术共享中心。
(作者:李 璇 徐倩怡 龚凯翔 云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