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炒菜机器人:餐饮变革新力量,并非从业者“终结者”

2025/7/30 16:01:02 | 文章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  | 【大 小】 【打印】

  前几日,一篇关于京东“七鲜小厨”使用炒菜机器人的文章引发热议,读者留言中,对炒菜机器人的质疑与担忧集中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担心其会抢走厨师和底层餐饮从业者的饭碗;二是认为炒菜机器人炒出的菜难吃;三是觉得在门店加工半成品菜仍属于预制菜范畴。但事实是否真如这些读者所认为的那样呢?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一下。

炒菜机器人≠岗位“终结者”

  不少厨师从业者对炒菜机器人的普及忧心忡忡,担心会因此面临失业。实际上,炒菜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并非意味着厨师岗位的消失,而是对传统后厨生态的重塑与升级

  传统厨师工作环境不佳,高温、高湿、高油烟,就餐高峰期工作强度极大,烫伤、腰肌劳损、静脉曲张等职业病高发,这使得年轻人对厨师职业望而却步,导致厨师人才日益稀缺。而炒菜机器人的出现,能够承担许多重复性强、体力消耗大的工作。例如芯厨师AI炒菜机器人,烹饪流程全自动,自动投料、搅拌、调味、出菜、洗锅,极大地减轻了厨师的工作负担。在就餐高峰时段,机器人可承担主灶任务,缓解真人厨师的出餐压力,厨师只需负责烹饪一些特殊菜品。

  而且,炒菜机器人擅长的是标准化复制,它能将大厨的手艺1:1复刻,却缺乏菜品创新与改造能力。这反而为厨师开辟了新赛道,厨师可以从繁重的日常烹饪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新菜研发、味型调试与烹饪技法创新,并借助炒菜机器人将研发的菜谱转化为数字菜谱。同时,厨师职业边界也将拓宽,他们可以凭借专业知识,在餐厅的菜品研发、菜单设计、食材采购、成本控制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向餐饮管理层发展,甚至转型成为机器人烹饪程序的开发者和优化者,成为“技术型厨师” 。此外,炒菜机器人对操作人员烹饪技能要求较低,为缺乏厨师技能的弱势群体和待就业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餐饮行业的用工结构。

炒菜机器人炒的菜并“不难吃”

  很多人质疑炒菜机器人炒出的菜难吃,认为机器无法像厨师一样根据食材新鲜度、个人口味灵活调整,也缺乏对烹饪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做不出有特色的菜肴。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炒菜机器人在菜品口味还原上已有出色表现

  像芯厨师AI炒菜机器人,搭载先进的自研AI控温算法,对炒菜火候控制精准,15秒就能极速升温,炒出锅气。其成品风味经大量实测验证,与店内大厨手工炒制几乎难以区分。在一场“美膳狮”智能炒菜机器人与湘菜厨师的对决中,二者共同炒制的XO酱笋炒海螺、小炒黄牛肉和辣椒炒肉,在色香味方面不相上下,而机器人在效率上更胜一筹。万得厨平台推出的“祝融”烹饪大模型,集成食材感知、烹饪决策和设备控制,不仅能自动化烹饪,还能根据用户口味偏好个性化定制。通过收集消费者对口味优化的建议,炒菜机器人能不断学习完善功能。当然,不可否认部分消费者认为炒菜机器人做出的菜品缺少“锅气”,但从整体市场反馈来看,炒菜机器人制作的菜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口味并非如想象中那般不堪。

炒菜机器人≠预制菜 

  关于炒菜机器人门店加工半成品菜属于预制菜的观点,存在一定误解。2024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预制菜定义为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

  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主食类食品、不经加热或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均不属于预制菜。使用炒菜机器人的门店,通常是现场将新鲜采购、清洗、切配好的食材放入机器人中烹制,并非使用预包装的、已完成工业化预加工的半成品。其烹饪过程更类似传统后厨操作,只是借助机器人提升效率与标准化程度,与预制菜有着本质区别。炒菜机器人制作的菜品是根据顾客实时订单现场炒制,能最大程度保证菜品的新鲜度与口感,并非预制菜那种提前加工、储存后再加热食用的模式。

  炒菜机器人作为餐饮行业的新兴力量,既不是厨师和底层餐饮从业者的“天敌”,也并非做不出美味菜品,更不等同于预制菜。它是科技赋能餐饮的体现,在提升效率、保障口味稳定、拓宽厨师职业发展道路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有望推动餐饮行业朝着更高效、多元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