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这为新时代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从构建理论体系、讲好民族故事、坚定学术自信、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构建理论体系,以思想教育“固堤”。构建理论体系,开展思想教育是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重要意义。从理论阐释维度来看,构建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有利于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根基和理论支撑。在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引领和认知导航。此外,对“多元一体”的民族观进行创新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文化认同、法治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研究,也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学理基础。从理论教育维度来看,思想教育作为理论传递的重要方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有效转化为各族群众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努力构建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养成的完整教育链条,从而推动形成稳固的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与思想教育开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防线。
讲好民族故事,以宣传矩阵“领航”。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就是要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相互依存、团结一心的生动画面,这是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最为坚实的根基与磅礴力量。一方面,讲好民族故事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民族故事是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全方位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和典型案例,让各族群众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过去与现在,增进相互理解与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通过故事的形式,可将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使其更易于被接受,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强效有力的宣传推广。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注重宣传宣讲的质量和成效,以接地气、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根据受众的知识面、文化背景、年龄段等,制定具体的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漫画、诗歌等形式以及举办民族活动、节庆活动、演讲活动等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传得更广、更远、更深。要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全域展现民族融合发展的良好风貌,让各民族在日常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思想引领,持续在各族群众心中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坚定学术自信,以科研智库“赋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坚定学术自信,深入实施科研智库“赋能”行动。坚定学术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突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在民族研究领域积淀了丰厚的历史资源和鲜明的学术特色。应当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实践,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研究的智慧结晶,着力构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学术体系。这不仅能够破除西方学术话语的主流垄断,更能以本土化学理精准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规律,从而显著提升我国民族研究的学术自主性和国际话语权。同时,强化科研智库建设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研究力量,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深化与实务部门的协同合作,开展扎实的田野调查,促进研究成果向政策建议的有效转化;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和成果推介活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机制,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持续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这种“赋能”行动既能增强理论创新的内生动力,又能提升实践指导的精准效能,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实践根基。
健全体制机制,以实干笃行“提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抓手,确保教育工作走深走实。一方面,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把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各环节,从政治高度整体把握民族关系,分析民族发展大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资源配置机制,推进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扎实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更需行动予以彰显。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制度转化成效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将其转化为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具体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以务实有力的举措千方百计让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可感可及的可喜变化,例如: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实现5G信号覆盖全乡,助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新时代的援疆工作,让新疆各族群众走上柏油路、喝上自来水、住上安居富民房;等等。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直抵人心”的教育实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张跃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爱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